央行支付结算司昨日发文,要求暂停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线下二维码及虚拟信用卡等相关业务。 央行文件称,上述公司应向监管部门补充材料,对业务规则、风险控制等加以完善。 证券时报记者向支付宝及中信银行方面求证,截至发稿,对方均称未收到下发的文件,但已通过媒体获悉此事,并正在研究沟通。 随后,中信银行方面人士称,该网络虚拟信用卡,此前已向监管部门履行了报批手续。目前,相关准备工作仍在正常推进。支付宝也称,已经向央行进行了汇报与沟通,并会根据央行要求递交相关材料。 在金融业内分析人士看来,此次央行紧急暂停的原因,除了官方文件中提及的微观层面外,央行无疑更为担忧宏观货币层面的“信用创造一旦得到滥用,会否打开一扇未知的门”。 锦江国际集团财务公司副总裁侯儒波认为,央行暂停虚拟信用卡业务,主要涉及三个层次的理由:前端授信的真实性、货币信用创造的监管有效性、后端盈利链条的合法性等。 “这其中,货币派生的合理性问题是最核心的。”侯儒波对证券时报记者说,中国人民银行之所以可以合法合理地创造和派生货币,是因为有国家信用在背书。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公司,前几年获得了央行发放的牌照,但这并不意味着允许其参与货币派生过程。 无疑,支付宝、财付通与中信银行此次推出的“无实体卡”虚拟信用卡,已经开始侵入传统商业银行的资产端业务环节。而这所映射的,恰是“类信贷”的信用创造和货币衍生过程。 深圳某中型基金固定收益研究人士表示,此次央行暂停的时机,恰好与部分国有银行大幅降低转出资金至余额宝的额度这一事件“重合”,其实背后是有直接联系的。他说,来自负债端的净息差已受到冲击,而国有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一直相对落后,一旦被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利用这次机会超越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要求完善和改进的,可能仅是‘蛋糕’的分配方式。”他说。 中金公司分析称,网络虚拟信用卡将促进支付宝和财付通O2O闭环的建设,推动线下支付向线上支付转移,损害到中国银联的利益,这或许是叫停的主要原因。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