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3-2-22 11:24 |
---|
签到天数: 20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升级   0.01%
|
经常可以听到就业指导专家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发表看法:“大学生应务实,先就业再择业”;近期“人生规划大师”徐小平也称“大学生从送外卖做起”。诸如此类种种的言论在笔者看来,完全是误导学生,其自身的逻辑也是混乱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居然被很多无奈的学生奉为至理名言。笔者实在看不下去,不得不说上两句。这些说“先就业再择业”的人其实是不负责任的敷衍,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需要我们理智的思考。
首先,大学毕业生屈就市场是否理所应当呢?显然不是这样的,这个问题分两头来分析。第一,大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就业难问题呢,一般认为是两方面,其一是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对有限,其二是大学生质量下降。对于前者,那和大学生是无关的,对于后者是否都应归咎大学生呢?显然不行,由于年年扩招,而教育投资跟不上,学校办学条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本来应该精耕细作的浸润变成了粗放式经营的放牧。此外,中国社会变迁神速,整个社会处于浮躁之中。大学生质量下降之错,不完全在学生!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不在大学生,当然其后果也不应该由大学生来承担,这就好比无辜的孩子不应生下来就承担父母之间的孽情一样。凭什么强迫无辜的大学生来品尝别人种下的恶果,还要告诉他,这就是你的命?这是哪门子逻辑呢?
其次,大学生即使先就业了,以后他们有多少机会再择业?20世纪70年代,新结构主义社会学家皮奥里(Michael J.Piore)提出劳动力市场的双元结构论。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安全性好、管理过程规范、升迁机会多等特征;次要劳动力市场工资低、工作条件较差、就业不稳定、管理粗暴、没有升迁机会。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岗位主要是由内部劳动力市场组成,工资的确定、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由管理制度等规则来调控,市场力量基本不发挥作用,而内部劳动力市场解决供求失衡的措施主要有招聘、培训、工作重新设计、分包、调整产出量等;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者多为穷人。支持“大学生应先就业再择业”的人的意思大概是说,大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应该去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且不说这种观点造成大学生抢高中生饭碗,高中生抢农民工饭碗这类事情的发生(这一样会造成劳动力市场失调,社会对劳动力需求无法满足等诸多社会问题)。笔者对那些听从了“先就业后择业”指导意见的人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表示怀疑。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认为,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几乎没有劳动力的相互流动。因为次要劳动力市场劳动者会养成懒散、无时间观念、不易合作、不尊重人等行为特征,而这与主要劳动力市场要求格格不入。因此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人,即使想办法提高受教育程度,还是很难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事实上,无论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社会实践的实际来看,这种就业以后是否能实现择业,是极其值得怀疑的事情。一个大学生接受了多年的专业训练,却在毕业后不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从事完全不需要该学历层次的工作,这本身就是一个浪费。从理论上分析,国家、社会,大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获得的人力资本积累具有可变的特性,即知识和能力一段时间不使用,不继续学习将逐渐消失。从实践上分析,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实现个人的价值,应努力使得自己之前的经历为之后想做的事情产生必要的积累。一个学习计算机的大学生,你要他去送外卖,送上几年可能他再也做不回计算机工程师了。尤其在行业分工日益细致的今天,你长期不从事某一行专业工作,以后你是否还有继续从事那一行工作的能力已十分值得怀疑。当然有人会说混社会嘛,不一定非要从事大学本专业才能成功,徐小平不是例子吗?这看上去理直气壮,实则经不起推敲。
既然徐小平先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又被作为成功的典范,那也不妨就拿徐先生做个例子分析一下。徐小平经历丰富,音乐学院毕业拉小提琴,北大任教期间侃大山在行,并因此认识了俞敏洪。之后,徐小平游学(可能主要是游)北美,如他自己所说,在餐馆刷盘子,送外卖的事情都干过。俞敏洪记得徐小平,因为他致力创办的新东方事业需要这样一个能说会道的宣传部长。于是俞敏洪将徐小平从加拿大找回,共创事业。我想说到这里,很多读者就已经清楚了。徐小平将他个人的特例扩大化了,变成了“理所应当”的成功之路强加给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徐小平这样做能成功,主要在于撞大运,而不在于其理论的真理性。我们还可以说得刻薄一点,徐小平有自己的专业吗?没有!他靠耍嘴巴皮子生活。他能做除了刷盘子,送外卖以外的任何专业性工作吗?不能。即使要他在新东方教英文都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因此,他是特例,不具备任何推广的价值。现实生活中我们都看到大量如早年的徐小平一般漂在社会上的人并没有取得徐小平一般的成就,不是所有人都有贵人相助。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大学生屈就以后不能获得成功,无法达成理想,事业受阻,心理障碍出现,虚度光阴的故事比比皆是。徐小平先生不是在教人上进,而是在教人服输。
社会上很多对大学生提出这种建议的人,可以说大部分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他们自己没有经历过如今大学生的困境,因为他们那个时候大学生是分配工作的,大学生都可以去到他们差不多应该去的岗位(虽然这个岗位不一定就是某个大学生喜欢的)。又或者因为他们自己的成功可能是这样一条路,然而如果将这条路扩大、复制,幻化成“真理”,用到每个大学生身上就未必合适了。尽管如此,徐小平的提议中的要求大学生脚踏实地做事情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被接受。
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社会变迁加快,人们都变得浮躁,大学生也不能幸免;另一方面,一些人看到了大学生的浮躁就将“脚踏实地”的概念无限放大化,以至于推理出“大学生就应该去卖猪肉,就应该先去做和他们所学没有任何关系的工作”这样荒谬的结论。我们要说,大学生必须自强,在学期间应脚踏实地学好知识;国家和社会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金钱对教育给予支持,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失误造成的恶劣后果,在要求无辜的大学生来承担时还要他们无怨无悔,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因此,我们不能教导大学生说,接受残酷的现实吧,先谋生活,再谋职业。都这样了,国家还设立大学教育干什么呢?大学还分那么多专业干什么呢?可见,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这种思潮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情,于国于民都没有任何益处。
研究生卖猪肉这种事情能够上新闻,本身就说明这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是一件不符合常理的事情——新闻价值的道理在于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大学毕业生本质上就是要择业的,因为他们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就选择了自己日后所从事的专业,他们理所应当去他们本来应该去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