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的开始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1957年,美国的路易斯维化工厂,由于生产过程的要求,必须昼夜连续运行。因此,每年都不得不安排一定的时间,停下生产线进行全面检修。过去的检修时间一般为125小时。后来,他们把检修流程精细分解,竟然发现,在整个检修过程中所经过的不同路线上的总时间是不一样的。缩短最长路线上工序的工期,就能够缩短整个检修的时间。他们经过反复优化,最后只用了78个小时就完成了检修,节省时间达到38%,当年产生效益达100多万美元。这就是至今项目管理工作者还在应用的著名的时间管理技术“关键路径法”,简称CPM。 就在“关键路径法”发明一年后,美国海军开始研制北极星导弹。这是一个军用项目,技术新,项目巨大,据说当时美国有三分之一的科学家都参与了这项工作。管理这样一个项目的难度是可想而知了。而当时的项目组织者想出了一个方法,为每个任务估计一个悲观的、一个乐观的和一个最可能的情况下的工期,在关键路径法技术的基础上,用“三值加权”方法进行计划编排,最后竟然只用了4年的时间就完成了预定6年完成的项目,节省时间也达到了33%以上。 两项技术的显著成果说明“项目管理”对于项目的快速完成还存在着可观的空间。这个发现吸引了不少从事项目管理的人们走到一起来共同探求其中的奥秘。1965年,以欧洲国家为主的一些国家成立了一个组织——“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Association,缩略为IPMA)。4年以后,美国也成立了一个相同性质的组织,取名为“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缩略为PMI)。由于这两个国际性项目管理组织的出现,大大地推动了项目管理的发展。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每年的项目投资多达万亿元,几乎含盖了经济、文化、科教、国防等所有重要领域,诸如银行贷款项目,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房地产项目,农业发展项目、工业企业技改项目、环保项目、扶贫项目、科研、教育项目、体制改革项目,以及体育、文化活动项目等。申奥成功、加入WTO,可望带来新的一轮国际投资热潮。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现在和未来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项目管理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最后用一句话来结束我的引言:中国企业的项目管理与国际水平仍有相当差距,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做好引进、消化、培养人才的工作,同时结合企业自身的特有问题,逐步将现代项目管理融入到企业自身的管理体系架构中去。 作者:史佳良
sHh5CJGD.rar
(411 KB, 下载次数: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