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想过你的每一次网页浏览记录、地理位置记录、鼠标点击记录,键盘输入记录、App登录记录等数据信息都是可以搜集整理卖钱的?Federico Zannier是一名美国的软件开发者,他一直觉得正是他努力持续上网,才捧红了Google和广告主们,自己贡献了那么多居然没有得到一毛钱的回报,有点违背常理。于是乎Zannier开始收集从网站到聊天记录到照片到GPS数据,历经3个月就积攒了超过7GB数据,随后Zannier在KickStarter众募平台上,公开叫卖。从Zannier的价目表来看,一天的所有数据轨迹售价为2美元(约合人民币12块),那么三个月的所有数据的售价约200美元。但短短几天,这7GB的数据就成功炒到了1100美元,合计下来,每GB的数据要卖1000多人民币。原来,我们的个人数据竟如此值钱啊! 还有,你可以大胆设想一下,你就生活在一座虚拟的庄园中,有一台计算机为你规划日程,为你推荐最佳出行路线、你可能想看的电影和最适合你的午餐。这种生活确实让人向往。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比起被淹没在海量信息中且被迫要做出选择,能享受个性化服务确实让人向往。 但近来有媒体人表示:“这是一幅既美好又可怕的前景。拥有海量数据的公司会比你自己还了解你。它们将能够预测出你接下来可能要做什么。” 当人们揣着手机从一个地区到达另一个地区,马上会接到来自运营商的欢迎短信。而每一部手机都是名副其实的跟踪器和定位仪,可以精确锁定到某一座建筑物内。如果调查者和运营商联手,时间分配利用调查不用填写问卷,就可以既精准又及时地掌握所需要的信息。 当人们通过博客、微博、微信、飞信表达自己情感上的喜怒哀乐的时候,通过网上留言、跟帖表达自己对不同事物的态度和意愿的时候,通过关键词的输入搜索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结果时,不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也为后台的汇总与分析提供了最具基础性的依据。 当人们坐在电脑前轻点鼠标、轻松完成一次又一次购物的时候,不仅切实感受到网购商品的物美价廉,还能享受到送货上门的方便和快捷。但与此同时,每一个网购者也不得不把自己的银行账号及其相关信息,交给一双或几双看不见的手去掌握、控制和操作…… 本月初,央视曝光苹果手机搜集记录用户位置,认为苹果手机详细记录了用户位置和移动轨迹,该功能不仅记录用户常去的地点名称,还详细记录用户在这个地点停留的时刻及次数。而且这些记录被存放在未加密数据库中。 苹果对此称,苹果从不获取或了解某个用户的“常去地点”信息,也不允许任何应用对其进行访问。用户如果不想记录,可以把这项功能关掉。但专家马上反驳称,即使关闭了“常去地点”功能,后台数据库文件依旧会记录这些信息。专家质疑如果公司不获取这些信息,为何记录得那么详细? 在这些窃取隐私事件背后,隐藏着一个核心事实,就是苹果用户是在自己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数据泄露的。到底透露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被谁获得,谁能使用这些数据,用户无法知情。除了已知的泄密路径外,还有多少隐秘的窃取隐私手段没有被发现,用户也无从知晓。 所以,面对滚滚而来的大数据浪潮,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公民利益不受侵犯,已经不是未雨绸缪,而实在是迫在眉睫了。当然,法律是人制定,也要靠人执行。(来源:eNet硅谷动力 作者:Hele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