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经济差距:一个基于经济结构转变的实证研究
高 帆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渐趋拉大与经济整体的高速增长同样引人注目,本文基于结构转变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实证性地讨论了中国31个省区1978- 2004年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及其结构性原因。结果显示:以1990年为拐点,地区经济差距有一个先缩减、后增加的“U”型变化轨迹,1978-1990年的差距缩小主要源于东部高收入地区的内部收敛,而1990-2004年的差距扩张主要源于中部中等收入地区和东部高收入地区的省际发散。由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因此可以推断:导致上述变化的是地区之间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程度的同步性有所变化;工业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服务业的兴起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步性,是引致地区经济差距变化的关键性因素;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差距对地区经济差距的解释力要远远高于第一产业。这些理解如果成立,则对中国政府近来重点强调的地区协调发展问题就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经济增长 地区收敛 二元经济结构 地区基尼系数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态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到2004年,GDP由3624.1亿元增加到136875.9 亿元,人均GDP由379元增加到10561元,同期各省区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也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与其他经济体相比中国的经济增长确实可以称得上“奇迹”。但与这种增长相伴随的是,中国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地区间并没有出现增长理论所推论的收敛倾向。例如,收入最高的上海和收入最低的贵州相比,1978年前者的人均GDP是后者的14.3倍,2004年为后者的14.1倍。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省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其他114个经济体1965-1997年的增长速度进行比较1,则中国省区间的经济差距从全球范围来看也是极高的。
由于资源禀赋、市场容量等方面的异质性,一国各地区不可能保持完全相同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如果地区间的经济差异长期存在或程度较大,则这种格局就会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市场的自发扩展,不利于提高整体经济的效率和保持增长的持续性,同时,地区间经济增长的不协调会对社会秩序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到社会福利水平及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所追求的,不单单是整体的经济增长,而是在增长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让各地区居民相对均匀地分享增长的成果。正是基于上述考虑,近来中国政府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的思路下,将调控区域的增长差距、协调地区经济发展摆在更突出的地位。
问题在于,按照经典的增长理论,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某种收敛的趋势,但中国整体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何没有带来各地相对均等的发展。协调地区发展首先应廓清地区经济增长的基本轨迹,以及导致增长差距变化的实质性原因,据此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措施并取得理想效果。针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问题,已经有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与地区经济增长相对接,以揭示地区经济差距背后的产业和就业结构特征,这种努力是对现有研究的一个边际意义上的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