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6-1-18 12:18 |
---|
签到天数: 117 天 [LV.6]常住居民II
|
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卖断市了,连出版社都没货。同期重印的老课本系列在网上收获好评一片,引起不少学生和家长热议。(《重庆商报》11月21日)
教材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上说,越是最近的教材越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民国时的教材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应该是很遥远的事。没想到令我们大跌眼镜的是,民国时期的教材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而学生对手头的教材却很不“感冒”。
民国教材为何深受学生喜爱?一方面是“大师们编得很用心”;另一方面,选文多自然与人、花鸟鱼虫乃至猫猫狗狗的题材,几乎构成了一组儿童田园诗,“不用教,娃娃一读成诵”。
《陈毅探母》查无实据,《乌鸦反哺》不符合自然规律……这些伴随着几代人童年的课文,近日在一部新出版的研读报告中被计上负分、低分。报告作者认为,尽管它们讴歌了亲情美德,但要么编造痕迹太重,要么思想老旧,并不适宜现在的孩子和教育。不知道这些教材的编写者面对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会有何愧色?
本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文应该越来越多,从中选出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自然也更有选择的余地,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我看来,最大的原因在于编教材者缺乏大师般的情怀。编教材是利国利民的事,最忌以赚钱为目的。而事实上,现在的教材中却蕴藏着极大的现实利益,换了教材就意味着大把大把的钱进账。如此功利之下,谁会用心编教材?
“知识脱节,无从下手,教没法教,学没法学。”这是安徽省阜阳某中学的王老师对八、九年级更换教材的反应。2010年新学年开学,安徽省阜阳、宿州、淮南、滁州和蚌埠5市的百万初中生和教师因为临时更换了全新的教材而无心上课。
一边是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卖断货,一边是现有教材成为“鸡肋”。在大师缺乏的年代,在金钱大肆侵入教育的今天,学生何时才能够拥有一本喜爱的教材?
[上传时间: 2010-11-22 11:56:57]
[信息来源: 春城晚报2010-11-22]
[信息作者: 王军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