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穷得叮当响,但汉川男生曹龙威通过借钱、贷款念完了高学费的三本;毕业后本可以找份工作补贴家用,但他再次作出了让人意外的选择:继续贷款读研究生。这种近似赌博的方式,会为他带来更好的就业机会吗?
刘京平(教师):要讨论这个问题,不妨先把问题往前推:生而贫穷,到了年龄,该不该上学?上学到一定阶段(如初中毕业),该不该辍学打工?高中毕业,该不该贷款读三本?三本毕业,该不该贷款读研?所有的决定,都有代价;所有的选择,都有渴望,渴望改变命运,尽快走向富裕。试想,三本毕业,找一份暂时解决温饱问题的工作,和贷款继续读研以望将来找一份更好的工作,哪种选择走向富裕的速度会快一些呢?我的答案是,与其接受一个连还债都遥遥无期的现实,不如继续借贷去赌一个更为美好的将来。穷人选择之痛,富人也许永远无法懂。
磨刀不误砍柴工
汤志勇(个体户):读书如同磨刀,磨刀不误砍柴工。看似曹龙威再次贷款读书代价不小,但如果这次他能将刀磨得更锋利,砍起柴来会更得心应手。每个人的家庭、个人情况不同,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人各有志,曹龙威选择继续深造,自有他的理由。但有一点,读书你必须读得进,而且确保你能学到知识并获得文凭,因为你家庭特殊,不像别人耗得起时间和金钱,否则不如先参加工作。
胡忠林(企业职员):曹龙威显然深知当今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之所以难,我以为症结在于“行业悬殊”。大多数人宁愿为公务员、国企而去万人争一,也不愿去当一线生产工。行业悬殊不解决,制约大学生的择业观念难转变,加之相应的社会就业保障机制不完善,致使大学生就业难题棘手难克。不过,曹龙威有没意识到,相比大学生,硕士生的就业优势只是暂时的。随着教育发展、社会进步,硕士生数量不断增加,如果上述问题依然存在,那硕士生迟早也会和当今大学生一样面临就业难的尴尬。事实上,现在已经有一些专业的硕士生感受到这一尴尬。那曹龙威是不是还要继续贷款读博呢?
又是学历的信徒
郭杨阳(学生):不久前,“硕士农民工”的新闻曾引起大家热议,42岁的滕振国18年苦读换来一张哲学系伦理专业硕士文凭,却遭遇就业难。随后有消息称,滕振国被厦门一高校聘为老师,“享受学院特殊人才全额工资、家属工作安排、家属宿舍安置待遇”。这样的转机,无疑是社会对个案、对悲剧人物一种近乎鼓励的怜悯,甚至不能完全排除这其中有借名人炒作学校的嫌疑。曹龙威有些固执的求学,是在步滕振国后尘,希望引起围观效应,进而找到好归宿,抑或还死心塌地做着“高文凭好工作”的拥趸?或许两者都不是,他只是又一个学历的忠实信徒?只是,在连能力都不一定管用的就业背景下,高学历实在难当起好工作、好前途的精神期许。
可曾算过时间成本
张兰军(教师):可以想见,曹龙威的读研之路,定将不平坦。尤其是,硕士毕业时,在本科生如林、硕士生成片的现实下,他会如愿以偿吗?那时,还贷之外,以他26岁男大当婚的年龄,要钱要房要工作,岂不又是压在自己和父母身上的一大负担?年轻人走向社会之初就希望“入对行”,当然没错,但究竟何为好工作,非得是高薪、高职、高福利吗?如果干自己所好,且在一番努力下,干出一番成绩,即便一时半会不那么称心如意,也应是不错的选择。曹龙威选择继续借贷,意在“机会成本”,但这“一得”之下,他失去的可是“时间成本”。无论就其22岁的年龄,还是需要照顾的母亲,以及真正干好一项工作所需的实践技能,曹龙威此番选择,最终或许是“得不偿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