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4-10-21 14:10 |
---|
签到天数: 88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
业内普遍观点:应该管,但不能管得太严、太死
□ 本刊记者 马静婴 王珊珊 | 文
2010年4月中旬,支付宝宣布获得母公司阿里巴巴集团五年50亿元投资;同时央行传出消息,其第二代支付系统上线提速,两则新闻顿将平时低调的第三方支付行业推到媒体聚光灯下。
从1999年初步萌芽,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迄今已走过整整十年。由于这一行业构成主体多为民营企业,在其提供支付结算中介服务过程中,又涉及数额庞大的资金流转和沉淀,牵涉千万家商户与个人用户的需求与利益,对这样一个在互联网时代中兴起的电子商务子行业,是否要监管、如何监管,从2005年起便争议不断。
2005年以来,央行颁布《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但历时五年,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悬在300多家第三方支付企业头上,短时间还落不下来。第三方支付行业中,规模较大者如支付宝,迫切希望《办法》的出台能为其正名,而更多小企业则担心不符合《办法》的准入规定,庞大的前期投资打了水漂。
据本刊记者了解,央行的第二代支付系统将于8月上线,首批接入机构限定在银行,而第三方支付企业能否接入,还要视正式的《办法》出台后界定。一位接近央行的权威人士称,正式的《办法》可能在今年上半年推出。
这些即将来临又很难预知的政策因素,在2010年将第三方支付行业推到了十字路口。
成长之路
“我们的第一笔交易只有37块钱,是一个书店为测试交易通道在网上买一本书。”环迅支付市场部总监卓栋炜依然清楚地记得整个行业萌芽时的情况。
第三方支付行业形成于电子商务行业的资金流需求,而支付企业的作用就是支付网关,即各家商户和银行之间连接的“中转站”。
这一模式在国内最早的实践者是具有半官方性质的“首信易支付”。1998年11月12日,由北京市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原信息产业部、原国家内贸局等共同发起的首都电子商务工程启动,确定首都电子商城(首信易支付的前身)为网上交易与支付中介的示范平台。1999年3月,首信易支付开始运行。
而在上海,另一家独立运营的第三方支付企业—环迅支付也于2000年开始运营。2002年3月,经国务院同意、央行批准,中国银联成立。同年6月,中国银联控股的银联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ChinaPay)揭牌。
首信、环迅支付、ChinaPay,这三家最早的第三方支付企业,虽然出身背景各不相同,但其经营模式基本一致,即向接入商户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我们主要收取三部分费用:新商户接入时的开通服务费、每笔交易的交易手续费,以及系统二级开发的定制费用。”卓栋炜告诉本刊记者,环迅支付自2005年以来就保持盈利。
但随着2004年后,支付宝、财付通等一批推行“免费”支付的企业加入竞争,整个行业进入了新阶段。借助淘宝和腾讯等商户平台,支付企业的作用从纯粹的“网关代理商”转变为促成交易的“信用中介”,通过第三方介入有效解决了互联网在线交易中的信任问题。
网购市场和第三方支付在互为推动下共同发展。从2005年起,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每年增长幅度都在100%以上。“熬到2005年,终于看到了行业出路。”卓栋炜说。2005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为163亿元,到2009年猛增至5808亿元。
易观国际预测,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第三方支付市场中的最大细分市场—互联网在线支付市场的规模有望分别达到8860亿元、1.25万亿元和1.67万亿元。
制度难产
2005年,央行出台《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首次向市场表达了要将第三方支付纳入监管的意图。
2007年,央行支付结算司在首次编写的《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6)》中明确提出,当年将正式发布实施《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并出台《电子支付指引(第二号)》,进一步规范和发展网上支付服务市场。
又是三年过去了,这两份文件仍未见端倪。2009年下半年以来,央行相关人士曾在不同场合透露,《办法》将于年内出台,却再次失信于众。本刊记者最近从权威渠道获得的消息显示,《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很可能在2010年上半年正式出台。
据业内资深人士分析,央行屡屡推迟正式《办法》的发布,是出于审慎监管考虑。本刊记者多方证实,《办法》自征求意见以来,大体形成了2007年和2009年两个版本的修改稿。其中,2007年的修改稿与征求意见稿在准入门槛和风险控制要求方面均有较大变化,而2009年修改稿在重要框架上基本与2007年版本一致,只是扩展了接受监管的机构范围,将储值卡发卡企业等纳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