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利用集聚效应培育竞争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产业集聚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有促进作用,但并非只要有集聚就会产生竞争优势。集聚仅仅是其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硅谷和128公路地区,这两个地区都集中了大量的新技术公司,但却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竞争结果。[6]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集聚在一起的企业能否植根于当地,跨越企业边界,与当地其它企业形成网络型的、既竞争又合作的伙伴关系,是产业集聚地区能否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为了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培育区域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应该引起我国的企业界、区域管理机构的重视。 1.区域认同与植根本地 区域认同是企业在文化上的一种归属感。不管是外资企业还是中资企业,都应该认识到,自己属于所在区域,区域优势对企业的竞争优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企业文化应与区域文化相协调。植根本地就是立足本地解决问题、扎根本地,将自己的战略选择与当地企业联系在一起。 这里涉及一个本地化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企业在本地植根就是本地化,它是与全球化相辅相成的。我国高新开发区内的企业,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重视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而忽视与本地企业联系的倾向。如果一家企业完全依赖全球战略,不与当地企业发生联系,那么,国际化带给企业的交易成本将会很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的提高必将受到限制。因为前面所言及的集聚效应就无法产生,对区域的创新能力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企业对全球化战略应该持有谨慎的态度。 一家公司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必须首先实现区内的本地化,建立与本地企业的密切联系,将自己的生产、研究开发都置身在与周围企业的联系之中。同时应有责任帮助在本地的供应商和客户提高竞争力。 2.在当地结网,非正式安排 本质上讲,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内生于网络经济之中,内生于企业之间的互动之中。这里所说的网络经济,并非指建立在互联网络技术基础上的信息产业,而是指一种新型的企业内组织形式及产业内组织形式,网络经济的概念强调经济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从相互作用中获取网络所应有的协同、互补等积极效应。一个地区的企业,以网络的形式联系在一起,能够更有效率地从事各种创新活动、组织生产以及迅速适应外部世界复杂多样的变化。 结网就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同时,跨越边界,选择性地与其他企业和机构结成长期的、稳定的、互惠的关系。网络关系既包含有契约的正式形式,也包含没有契约的非正式安排。契约形式的优点在于分工协作的责任分明,稳定性强。在这种严格的权利义务关系下,企业之间也容易形成一种紧张的相互压榨的市场关系,而非正式安排灵活宽松,交易费用低,公司与供应商以及客户在一起共同商讨方案,共同解决问题,容易形成信息、技术知识共享的长期互利关系。在这种非正式安排中,公司之间通过相互学习,提高了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3.非正式交流,组织学习 现代区域创新理论特别强调区域内组织学习的作用。集聚在一起的企业可以在“干中学”,不断获取新的技术知识。集聚—学习—竞争优势将会成为一个不断演化下去的自我激励的动态过程。来自企业界的经验表明,研究与开发、生产和销售等是相互作用的,各种信息是频繁反馈的。大量创新通常是在研究与开发活动之外的生产实践中发生的。区域经济理论特别强调企业间非贸易的相互依赖,并提出了非正式的安排增强创新的方法。如果集聚在一起的企业仍然是“井水不犯河水”,那么前面所述的知识共享、外溢就无法产生,企业就无法从本地获取区域所带来的竞争优势。 在硅谷,这种非正式交流是随处可见的。酒吧、娱乐场所都是交流场所,同学、同事、相识关系都可以成为相互联系交流的纽带。这种交流与高度一体化组织的内部交流有本质上的不同。它带来了最新的市场信息、管理经验、技术诀窍,同时也激发了创新的灵感。 然而也要看到,当今企业之间这种非正式交流越来越少,这是全球各国所普遍遇到的一个共同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在我国的一些新兴经济区域明显地存在,即使在硅谷,近些年来也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垂直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而明显地表现出来。出于商业秘密的考虑,受忠诚企业等观念的影响,我国企业员工的信息来源、知识共享以及相互合作,更多地来自企业内部而非外部,信息的流动在企业内部受严格的科层制的组织形式的限制,是垂直型的而非发散型的。受特有的条块所有制的影响,区内企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对竞争优势的产生是十分有害的。 4.政府的角色和任务 现代网络经济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双向网络系统中,网络的外部性与网络的参与者(结点)数量有直接的关系,参与者数量越多,外部性越强[7],集聚效应就越明显。集聚带来的地区优势,取决于集聚区的规模,而不是集聚区的数量。目前各地政府不遗余力招商引资兴办开发区,公布了许多条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似乎只要有人投资,开发区就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兴办的许多个规模很小的开发区,其效果是令人怀疑的。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在选址过程中不仅仅关注优惠政策,更关注企业的外部环境,将来能否在某一区域获取持久的竞争能力。开发区的规模比开发区的数量重要得多。在经济开发区建设中,有相关性的企业集聚,尚且在短期之内无法产生明显的外部经济效应,不相关的企业的集聚,其外部性效应就更加微弱。兴办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政府在培育区域竞争优势方面的主要任务在于:首先,提供公共设施。第二,提供或者引导投资者在公共服务机构方面的投资。公共服务机构包括:大学以及其它教育培训机构、管理、技术等咨询机构,公证、法律、会计服务机构,产品检验认证机构等。研究表明,大学在区域内具有很强的技术溢出效应,政府要加强对大学的投入以及引导大学与本地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第三,通过政府活动促进企业之间的各种交流与合作,倡导植根本地的区域文化以及适应竞争与合作需要的企业文化。
波特指出:没有低技术的行业,只有低技术的企业,任何行业都可以是知识密集的。[3]一家公司的竞争优势不仅仅取决于它自身,还取决于所在地区的竞争环境以及协作伙伴。在全球市场上要获取竞争优势,产业在一个地区的集聚以及形成网络,是必需的条件。产业集聚的理论观点代表着学术界关于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认识,这一观点,也许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各地兴办特色经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热切希望企业界、学术界以及政府有关部门能够更多地关注这一问题,将这一研究引向深入。
注释: [1] 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 杰伊·B.巴尼.从内部寻求竞争优势[A]. (英)坎贝尔等编,核心能力战略:以核心竞争能力为基础的战略[C].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 [3]迈克尔·波特.群聚区与新竞争经济学[A]. Michael E. Porter等.未来的战略[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4] 迈克尔·波特. 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5] 理查德·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6] 安纳利·萨克森宁.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7] 罗仲伟.定义网络产业与网络特性.信息产业报,2000年8月22日.
作者简介:张元智,男,生于1958年9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