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通讯员石奎 徐智慧报道 7月22日,贵州省贵阳市科技局组织贵州大学、贵州省农科院、贵阳市农委、市农推站、贵州省气象局等部门的有关专家对《贵阳市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创建与推广应用》项目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评价,评价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信息采集、建设模式、传播技术集成应用和多层次的服务模式达到国内行业领先水平。 据贵阳市气象局主要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在建设中取得了较大的创新。一是整合了信息“第一公里”的问题,有效地实现了涉农部门信息共享,通过互联网、短信、终端显示屏等多种技术手段的集成,将信息广泛地传播到生产者、企业和多种层次的使用者。二是创新完善了平台的长效运行和管理机制。三是创新了信息采集模式。四是创新了多层次的信息服务模式. 该项目目前完成了市、县、乡、村四级信息中心(站的)建设,涵盖了7个县80个乡镇。完成了“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在贵阳市全面完成100%村寨信息服务站的建设。建成覆盖全市的有效的信息采集服务纵横体系,包括1个市级、7个县级信息中心,80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和1070个村信息服务点,横向体系包括100个各级涉农部门、15个农贸市场、200余家涉农企业和10万户农户。建成“最初一公里”网络平台基础资源和功能系统,完善“最后一公里”信息传播服务。开发建成全市最大的涉农网站——贵阳农村网。建起了互联网信息平台,服务系统、流动服务站和农村信息员队伍等。 在项目成果转化模式方面方式新颖。主要体现在建立起信息大篷车的长效培训机制;制定了《贵阳农村网县级信息服务中心标准》等相关标准、模式、办法和工作流程和考核机制;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和资金支持;建立了规范化的信息采集发布和服务流程;成果转化利用有完善的技术保障等。 项目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非常明显。一是覆盖范围广,项目建设辐射了贵阳市100%的村,信息发布终端显示涵盖农村人数50万人以上,占全市农村人口30%;通过信息大篷车“千乡万村行”活动培训农户及地点覆盖全省9个地州、市28个县618个村。二是推广应用效益显著。项目成果转化,提供“三农”信息服务1万次以上,惠及全市50万农民,促成全市农产品销售额5亿多元。三是培养了一支人才队伍,培训全市信息中心人员数达1200多人。 据悉,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建设,2007年9月启动了贵阳市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推进全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全面启动了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为达到起点高、集约化、投资少、见效快的效果,依托贵阳市农经网现有基础条件和建设成果按“统筹规划、政府主导、整合资源、立足需求、突出特色、讲求实效”的原则进行平台建设并于将该项目落户市气象局。对此贵阳市气象局依托现有基础条件和多年的建设成果实施“1311”工程。着力解决农村信息化的“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农村信息化建设,促进该市广大农民群众更好地分享农业信息资源、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以及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信息服务的成果,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