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_2024年软考学习应考交流_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9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投机定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3-19 02:5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3-5-21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论坛  云儿  阅读160次

 

  过年了,老爸又要派红包了。这一回,老爸想借着发红包的机会,考考两个儿子的智力。他说:我这两个红包有点古怪。一个里面封的钱数是10的n次方,另一个里面是10的(n+1)次方。我老糊涂了,记不清哪个红包里放了多少钱,也忘了n是多少,只记得n是从1到5的某一个数。你们俩兄弟就每人随便挑一个红包,看看自己运气如何吧。

 

  于是,两个儿子各拿了一个红包,回到自己房间里。老大打开红包一看,里面是1000元。他就想了:老二红包里可能有10000块,也有可能只有100块,两者的可能性是对半开,期望值就是5050元,远比我这1000块多,看来我是吃亏了。另一个房间里,老二发现自己得了10000块,私下里也在琢磨:老大的红包里,有1000块和100000块的可能性各是二分之一,期望值是50500块。若是能跟他调换红包,等于以10000块,博取50500元的期望值,自是大占便宜。

 

  正想着,老爸来到老二房间,看了他的红包,说道:我刚从老大房里来,知道你们各有多少钱了。咱们打个赌怎么样?你给我一块钱,我就替你去问问老大,愿不愿意跟你换。他要愿意呢,我就给你们掉换一下红包;不愿意呢,就算了。你干不干呀?老二很精明,心下盘算:调包当然对我有利。可是老大若不肯换,我岂不白扔一块钱吗?嗯,得先算算老大肯不肯换。倘若老大得1000块,他对我红包的预期就是5050块;倘若他得了100000块,他对我红包的预期值就变成505000块。两种情况他都肯换。哈哈,这赌注对我有利无弊,何乐而不为?

 

  在老大房里,老爸如法炮制,老大也觉得此提议有利无弊,当然愿意。

 

  调换之后,自然有人欢乐有人愁。老二以多换少,虽不高兴,也只埋怨运气不佳,不觉得自己计算有何不对。最伤心的是老爸。两个儿子看似精明,还是不免犯下愚蠢的推理错误——居然愿意打赌!

 

  想想看,两个儿子的推理,错在哪里?

 

            ≈     ≈     ≈

 

  是的,两个儿子都犯了致命的错误  没有考虑推理的互动性质。以老二为例,老二有10^4(即10000),那么老大可能有10^5或者10^3。如果老大有10^3,那么老二肯定亏,如果老大有10^5,那么看到老二来问,就知道老二绝对不会有10^6,于是不会换与他调换。所以,只要老大推理正确,老二去问他是否要换,绝对是只会吃亏而无任何便宜可占的事儿。老二的错误在于他没有考虑到老大在计算期望值的时候,会把老二要求换这一信息考虑进去。一旦双方正确地考虑了问题的互动性质,不赌博是双方的最佳选择。

 

  此例可推而广之。事实上,对任何有限的n,不管多大,不赌博总是双方的最佳选择,除非你肯定对方犯了推理错误。(有兴趣的,不妨自己证明试试看,再看本文后面所附答案)。

 

  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看此问题。两人在没打开红包之前,每个红包装有多少钱的期望值是一样的,交换红包绝无好处,因而肯定没有人愿意付出一块钱费用去赌一睹运气。问题是,当他们打开红包,知道里面有多少钱之后,交换红包会不会成为双方同时可接受的选择呢?现代博弈论里面有个非常一般的定理,名叫不投机定理(No-Speculation Thorem),对此作了彻底否定的回答。

 

  简单地说,不投机定理即是:如果每个人都能作正确的互动推理,那么,任何一桩在事先不可能为各方同时接受的交易,当各人各自取得进一步信息之后,无论这信息的差异多大,都不可能为各方同时接受。上面这个例子中,交换红包既然在打开红包之前是不可接受的,那么,在打开红包后,也不可能成为双方同时可接受的。

 

  这个定理直叫经济学家们目瞪口呆。它的一个直接推论就是,任何纯粹基于各人信息不同的赌博和投机,都是不可能的。如果此类事情发生的话,肯定是参与者中有人犯了推理错误。这就直接动摇了已往经济学家对于市场投机一类现象的理解。过去人们认为,投机的一大功能,就是所谓的发现价格”——有理性的个人,根据自己手中所掌握的资料信息,提出不同的卖价买价,造成价格的涨落,从而使得有关该个股或商品的价值的信息,都在价格中反映出来。这样,投机就把有关商品价值的私人信息,变成了人人可见的公开信息——商品的价格。可是,不投机定理却暗示,此说在逻辑上有重大缺陷!

 

  其实仔细想想,不投机定理并不难理解。股市投机,有人看涨,有人看跌,于是股票就转手。然而问题在于,假设每个人的资料和推理都没有错误,那么,当你愿卖时,有人愿在这个价格上买,这件事情本身就告诉你,他肯定掌握了一些你不知道的信息,你必须根据这一点来修改你的预期。而当每个都根据别人出价要价的行为修改自己预期后,就不会有纯粹投机性的交易发生!

 

  最早发现这个问题的,大约就是今年获得诺贝经济学诺奖的斯蒂格利兹(JosephStiglitz)教授。他在1971年的一篇未发表论文信息与资本市场中,根据一些特例发现,假如人人都能正确推理  用经济学术语说就是人人都持有合理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则那些掌握了独家信息的人,根本不可能利用他所掌握的信息从市场中赚到额外的钱!到了1977年,经济学家兼博弈论专家克雷普斯 ( D.Kreps),首先对此结论给出了一般的数学证明,以后又经过不少经济学家改进推广。现在许多高级博弈论教科书上都能找到不投机定理的证明,漂亮、严格、无隙可击。

 

  我们知道,赌博、赛马、市场投机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一些人可能是出于娱乐的目的随便玩玩,但不少人就是专门抱着从投机中赢利的目的来干此行当。不投机定理从反面说明,在纯粹赌博和投机中,必定有人没有遵循正确的的理性推理法则,必定有人犯了大错。比如在股市投机中,假如玩short是正确的,则那些玩long的就肯定错了,不可能同时都对。也许,参与投机的人,个个都认为自己比别人更聪明,别人犯错的时候自己不犯错。然而这种看法逻辑上有矛盾,与经济学里通常关于理性的界说,显然不符合。理性的人,固然不是不可以犯错,却不应该大犯逻辑错误。

 

  这样一种现实与理论的明显矛盾,该当如何弥补?这是今天经济学家们面临的一个头疼问题。一个最直接最便当的的办法,就是部分放弃理性人假设。比如今天经济学里不少关于股市投机的模型,一方面假定有理性的的投机者存在,能够正确地推理;另一方面又假定有大量非理性的噪声投机者,丝毫不顾逻辑推理,乱来乱有理。后面这些人存在的唯一效用,似乎就是给前者当靶子,使前者可以用他们掌握的优越信息从噪声投机者中赚钱。我不喜欢这类模型,觉得它们毫无来由地假定某些人天生就是傻瓜,太没道理。但是,当我看到现实股市中大量散户,盲目投资,损多益少,有时不免也想,可能这些经济学家的模型是对的,有些人分明就是傻客?

 

  ( 说明一下,本文谈的市场投机,仅指基于私人信息差异的纯粹投机性交易,不包括真正的投资性交易,比如根据有共识的市场长期趋势买卖股票,以及由于个人持股成本和资金需求变动而产生的股票转手等等,这些交易尽管也要承担收益风险,却不是经济学家所谈的投机现象。)

 

附录:

 

对任何有限n的场合,推理如下:

 

(1)、假如你拿到10^(n+1),你显然不会答应交换,因为这已经是最高金额,对方的钱肯定比你的少;

 

(2)、假如你拿到10^n,你不会愿意交换;因为根据(1),对方拿的钱在10^(n+1)时,肯定不会愿意交换,愿意交换的时候,钱肯定比这少,于是你无法从交换中得利;

 

(3)、假如你拿到10^(n-1),你不会愿意交换;因为根据(1)和(2),对方拿的钱等于或多于10^n时,肯定不会愿意交换,于是你还是无法从交换中得利;

 

(4)、假如你拿到10^(n-2),你不会愿意交换;因为根据(1)、(2)和(3),对方拿的钱等于或多于10^(n-1)时,肯定不会愿意交换,你无法从交换中得利;

 

如此等等。。。。

 

(n+1)、假如你拿到10,你不会答应交换;因为根据(1)、(2)直至(n),对方拿的钱等于或多于10^2=100时,肯定不会答应交换,于是你除了白白付出一块钱外,无法从交换中得利;

 

结论:无论你的钱是多少,都不应该打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顶 踩

该用户从未签到

升级  40.5%

沙发
发表于 2006-3-19 19:25:00 | 只看该作者

本文实际上是采用了博弈论的观点来描述问题。这个不投机定理描述的其实是一个 人在决策活动中的心理行为过程。人们在经济决策过程中之所以投机,就是因为其预期的投机成本远远小于投机预期收益,在国内的不完全市场或者说权力型市场中,人们的经济决策总是会寻求权力的帮助以达成其投机收益较大的预期。如果说,投机的成本大于其投机预期收益的时候人才可能不投机,而这种投机成本大于投机预期受益的市场在权力市场中几乎是不存在的。

前面文章中说到一点信息的问题,不可能存在完全的市场信息对称。在市场中,人们获得的信息都是事后信息,而这些事后信息又都是先存储于人的大脑中,在经过认为加工以后反馈出来的,而这些信息往往都是残缺的,具有片面性的(易得性直觉所造成——参阅:阿莫斯.特韦尔斯基和丹尼尔.卡尼曼教授的研究著作 1974, 1127页),或者说这些信息往往还具有一些诱导性的假设,于是人们在判断决策的时候就会发生错误的选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_软考交流平台. ( 鄂ICP备11002878号-1  公安备案号:42011102001150

GMT+8, 2025-7-6 11:59

Software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SKIN BY DSVU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