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4-10-21 14:10 |
---|
签到天数: 88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
作 者: 任保平,安立仁 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一)
内容简介
经济学是解释经济世界的科学,以经济理论为工具对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进行解释。
为了加强西北大学经济学理论人才的培养,经济学系和经济增长与计量经济学研究所举办了“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这一论坛是任保平与安立仁几位教师吸收南京大学商学院著名的“斯密论坛”的做法而建立起来的。经济系主任保平教授在南就大学师从著名经济学家洪银兴教授做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他借鉴“斯密论坛”的做法,以西北大学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为基础,与安立仁、范王榜、高煜等青年教师一起在我院发起建立了“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论”,该论坛每两周一次,现在已经举行了一年,共16期。本书由该论坛的工作论文汇集而成。
目录
政府衍生成本
资本驱动中国经济增长:1952~2002
中国区域差异变化轨迹及区域差异系统分析
经济发展成本、经济主体行为与制度安排
创新外溢、创新激励与经济增长
中国公共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1978~2003
企业规模、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
阿玛蒂亚·森交换权利理论的灾害经济学意义
专用性人力资产准租金的消散与保护——日本相互持股制度起源的一个比较制度分析视角
退耕还林绩效的博弈分析
货币渠道、信用渠道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国1998~2004年的经验分析
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经营
解决“三农问题”新思路——农民自组织
中国农业工业化途径与过程的实证分析
蒙代尔最优货币区理论与区域差距下的货币金融政策——欧元区目前的难题及其启示
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二)
内容简介
观念、诚实和才能是现代市场经济对人才的新要求,现代经济理论人才的培养也需要适应这一要求。具有市场经济前瞻性的观念是成才的先决条件,诚实的品格是成才的基础,才是成才的关键。本书为“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的第二辑,收录到本书中的14篇论文都是2005-2006学年“论坛”的工作论文。这些论文,一部分是基地班学生的演讲稿,一部分是硕士生、博士生及教师在“论坛”上的演讲稿。论文涉及经济学的各个方面,虽然内容差异很大,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现实经济问题。本书研究方法具有先进性、规范性,研究的内容具有前沿性。
目录
经济落后地区农户金融合作意愿的经验研究——对陕西省66个县、区,111个自然村调查结果的分析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绩效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视角
经济转型、民间投资成长与政府投资的转向——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动态过程的实证分析
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增长
地区经济差距:一个基于经济结构转变的实证研究
中英两国利率与证券价格间相互关系比较
FDI对陕西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国有股比例、企业规模与多元化经营关系的初步实证研究
外国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对中国2000-2005年数据的协整分析
陕西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函数经验研究
西部金融体系发展与经济增长——以陕西省为例的实证分析
妇女缠足、性别分工和经济变革: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中国农村经济变革
中国经济增长与外国直接投资间的关系研究——基于政府因素角度的实证研究
我国西部金融竞争力的测度与比较
编辑推荐
经济转型、路径依稀与老工业区的结构变迁
——德国鲁尔区的案例分析 任保平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探
——现代化变革的阶段特征及中国现实变革思考 曹钢
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转型
钞小静 任保平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侧度及实证分析
张爱婷
内容简介
本书为《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的第三辑,收录的14篇论文都是2006—2007学年《论坛》上的工作论文。这些论文,一部分是基地班学生的演讲稿,一部分是硕士生、博士生及教师在《论坛》上的演讲稿。l4篇论文涉及到经济学的各个方面,虽然内容差异很大,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现实经济问题。这些论文的水平也许不是很高的,观点也许不是成熟的,但研究方法却是先进的、规范的,研究的内容具有前沿性。我衷心地希望经济学系的负责人能够把《论坛》继续办下去,而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论坛》办得更好,办出特色,办出知名度,使其成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一个品牌。
目录
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l978—2004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转型
我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形成机理与潜在风险——基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宏观经济学分析
FDl分布的区域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差异性——兼论制约西部吸引FDl的影响因素和相应对策
流转类民营企业经营战略分析与继续发展之思考——以中国塑料城为例的剖析
我国货币政策由证券市场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效率研究
经济转型、路径依赖与老工业区的结构变迁——德国鲁尔区的案例分析
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省区差异综合评价
公民公平观及其对社会公平评价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测度及实证分析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探——现代化变革的阶段特征及中国现实变革思考
晋升激励、产业同构与地方保护:一个基于政治控制权收益的解释
中国农户的风险处理策略与消费波动:来自陕西的经验证据
书摘
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转型
三、经济增长质量:一种经济转型视角的理论解释
经济增长质量涉及到经济增长的后果和前景问题,是指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等而实现的一种有效经济增长。它在经济增长的要素方面,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资源利用方面,不断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不是依靠投入数量的增加,而是主要依靠技术进步,依靠提高各种生产要素使用效率来实现,即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索洛在1957年的论文《技术变化和总量生产函数》中,否定了传统增长理论提出的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提出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决定性因素的新观点。全要素生产率是索洛在分析经济增长因素时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反映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索洛用全要素生产率解释了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增长。他发现,美国的经济增长只有12.5%源于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贡献,而87.5%的增长剩余都应归因于技术进步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丹尼森通过研究也发现,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也主要归因于技术进步。后来,新经济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进一步内生化,提出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认为在短期内储蓄率和资本积累的上升能够提高经济增长率,但是从长期来看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率没有影响,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真正源泉在于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对诸如原材料以及能源、自然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的依赖度降低,更加强调知识、技术进步、人力资本这些先进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