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和转型经济学
中国经济转型和转型经济学 洪银兴
洪银兴
1、以经济转型为对象的经济学的重要性 经济转型的基本内容是体制的转型: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经济转型阶段是指离开了计划经济,但还没有进入成熟的市场经济。 中国处于经济转型阶段。这个阶段具有长期性。这个阶段有明确的目标,也有特定的的矛盾和问题。对此需要作经济学分析。就要说明市场化的目标,又要说明转型阶段的矛盾,以减轻和降低转型的摩擦和代价。 改革20多年的经济转型,不应该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应该是有理性的、有选择的。
2、经济转型的内容和目标 体制的转型 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 经济全球化 不是基本经济社会制度的转型。这是底线。与其他社会转型的基本区别。 目标: 效率――市场化。坚定不移。 和谐――降低转型成本 安全――防止系统性风险,国际风险的冲击。 经济转型成本,其中包括:一是在转型阶段,两种体制并存,市场又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导致腐败问题比其他阶段更为严重,加剧市场秩序混乱。二是结构调整,利益关系调整,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是要降低转型成本,加快经济转型。 转型经济学不仅要研究转型的目标还要研究转型所带来的各种带有转型特征的各个层面的转型: 企业制度的转型 市场的转型:卖方到买方。 政府的转型。
3、经济转型的模式 以西方价值观推荐的“华盛顿共识”:1、价格自由化;2、私有化;3、宏观经济稳定化。转型应该是大爆炸型的、激进的、休克式的。所有的重大改革都应该同时进行,不能有先后顺序。实践华盛顿共识的典型国家是俄罗斯等前苏联国家。它们重点在私有化,基本上都采用了大猛击式的“休克疗法”战略。 拉美模式:走西方发展道路的模式:1、两极分化;2、引进外资失去控制。 “北京共识”。转型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转型的战略是渐进式的。其特征是:1、先推进经济改革而没有首先进行政治改革,2、首先进行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后推进所有制改革,即使是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也是首先实行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双轨制。3、所有制改革来说,也是先发展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后推进公有制企业的改革。 4、经济转型的路径依赖 诺思指出,与技术变迁相类似,在制度变迁中,同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强化。所以,“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沿着既定的路线,制度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后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错误的路径走下去,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中。一旦进入锁定状态,需走出这种境地就非常困难。要改变这种状况,往往要借助于外部效应,引入外生变量或依靠制度的变化。 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体现改革道路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理论说明了经济转型重在建设。就是说,经济转型不只是破旧体制,更为重要的是建新体制。根据青木昌彦的假定,经济体制所依存的历史的、社会的、技术的、经济的环境,现存的制度会改革路径,造成经济体制的路径依赖,使改革路径偏离目标。这种状况说明了如果要避免改革路径偏离目标的状态,就需要解决改革路径所依赖的各种环境的改变。 根据罗纳德•麦金农的“经济市场化的次序”理论,需要依据各个经济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解决好场化改革的次序,防止因次序颠倒而产生的经济系统的混乱。
5、转型与发展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体制转型和增长方式的转型相辅相成 现代市场经济不可能建立在传统社会基础上。现代化和市场化同步推进。 体制上的问题由发展来解决。 发展中转型和转型中发展 和谐中转型,发展中和谐 服从于科学发展观科学改革观:以人为本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内容的经济转型 构建经济转型期的和谐社会。
6、转型与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发展基础上的,共同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中人可能是当时的和谐社会,但它决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和谐社会的制度必须围绕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安排。 和谐社会需要统筹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是每个国家在任何时候都要面对的目标也是很难解决好的课题。对两者既有选择又有兼顾的问题。我国改革一开始就直接针对长期存在的低效率公平,以效率为目标的推进改革,所选择的路径就是市场化和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应该说方向和路径是对的,否则就没有我国今天这么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效率不能远离公平,就像过去公平不能远离效率一样。现在在效率明显提高的同时,不公平问题也明显突出,甚至不公平开始严重影响效率。 现在影响和谐的不公平问题普遍反映在:第一,分配的不公平,不仅是分配结果的不公平,还反映在分配起点和过程的权利的不平等。第二,改制的不公平,牵涉到财产分配关系的不公平。第三,市场交易的不公平。不仅包括垄断所产生的不公平,还包括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行为产生的不公平。第三,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公平。本来,公共产品的供给作为政府行为,更应该讲公平,但现实存在的寻租现象导致了不公平。特别是在许多场合,在公共品供给也要讲效率的幌子下,公共品供给的不公平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现在不能因为不公平问题突出而放弃市场化改革。不公平不是市场化的过,而是在市场化进程中解决公平的机制没有形成。政府解决公平问题,而不是效率问题。公共财政解决公平问题。 改革总体思路的调整,现阶段总体思路就是改革要调动和凝聚一切积极的因素和积极的力量,来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市场化改革推进20多年的今天深化改革应该有新的理念,矛盾、斗争、竞争可以推动发展,和谐、合作跳跃可以推动发展,在现代经济中和谐、合作推动发展的成本是最低的。
7、富裕人民和构建和谐社会 提高收入不仅是发展的目标,还是发展的手段(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改革要使人民得到实惠 收入结构:劳动收入,资产收入和经营收入。富民特别重视后两种收入的比重。 富民要增加人民的个人财产及相应的财产收入。其中包括不动产的增加,也包括持有的股权、知识产权。 富民不仅要看平均收入,还要看达到平均收入的人数 “拉美现象”:巴西2002年人均GDP突破了3000美元,城市人口比例达到82%,但在1.7亿的总人口中,约有33%生活在国际公认的贫困线以下。 现阶段苏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需要关注的是达到这个水准的人口有多少。如果一半以上人口在此水准以下,小康就得不到大多数老百姓的认可。 过去提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现在要关注允许多少人先富起来。 贫富两极分化是社会不公平的表现。收入差距扩大明显反映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由此导致社会的紧张,社会治安的混乱。小平同志曾经进过,如果我们的改革导致了贫富两极分化,那就证明我们的改革失败了。因此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先富帮后富的思想:当沿海地区达到小康水平以后就要提出先富帮后富的问题。现在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确实富起来了。这就到了讲社会公平的时候了。既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保护发达地区、优势行业和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的发展活力,更要关心欠发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众的生活,使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的温暖。对低收入群体来说,重要的是社会保障(安全网)制度建设,低收入阶层的基本保障等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8、和谐社会的所有制安排 针对要素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针对要素属于私人所有的现实,通过要素报酬实现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合作。具体地说,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只有在分配体制上解决好“各得其所”,才可能激励“各尽所能”。在包括劳动、知识、技术、企业家等要素的所有权属于私人的情况下,按各种要素的贡献取得报酬,不仅能刺激劳动要素所有者的劳动投入,还能刺激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所有者的各种要素的投入。由于“各得其所”所体现的平等,就能形成各种要素所有者之间和谐相处的局面,在此基础上使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要素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力充分迸发。 在包含私人产权的企业中建立劳资合作关系。 现阶段的劳资关系,不仅包括私营企业中的劳资关系,也包括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也包括上市公司)中股东和劳动者的关系。 资本收入同其他要素收入一样,都是所有权收入。 劳动者可以成为有产者,也可以成为私人投资者,并相应得到财产和投资收入。这本身反映进入新社会后劳动者地位的改变。而且也正是在劳动者具有这种地位后,劳动者才真正成为这个社会的建设者,而不是掘墓人。 资产者也可能是劳动者,资本所有者也可能通过其管理和技术的投入而投入劳动。特别是现阶段许多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合法经营和企业家精神而积累起来的资本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有其劳动基础。这意味着,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都可能获得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在现阶段,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这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资可能合作的基础。在社会主义背景下,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既要使资本所有者善待员工,又要使劳动者不以资本所有者作为革命的对象。
9、企业改革由减人增效转变为增效稳人 国有企业低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社会负担较重,其中包括人员负担过重。因此改革不可避免会提出卸包袱要求,特别是通过下岗失业把职工推向社会,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以减人为内容的企业改革实际上是将企业内部改革的成本外部化,社会不可能承受长期的众多企业外部化的成本,社会无法安置长期存在的并且越来越增加的下岗失业职工。否则,难免产生社会冲突 改革不能与减人增效划等号。改革就要减人,这不是以人为本。减人以后才增效,这不是真正的增效。 以人为本的改革观:人不是提高效率的负担和包袱,而是实现发展提高效率的人力资本。 在改革初期国有企业提出减人的合理性是当时企业的改革是封闭的,是在已有资源条件下的改革。现在的企业改革是开放性的,企业增效可以获取企业以外的资源,可以开辟新的市场,增加新的就业岗位。 根据科学改革观,增效的企业就要稳住就业,即增效稳人。这是企业将改革成本内部化,也是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10、转型经济学的方法和分析工具 社会主义经济学 比较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分析工具: 诺思:产权、国家、意识形态 斯蒂格里茨:分权、产权、市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9 8:45:5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