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_2024年软考学习应考交流_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

标题: [往期回顾]区域差距与货币、金融政策 [打印本页]

作者: 翔羽    时间: 2006-3-20 15:34
标题: [往期回顾]区域差距与货币、金融政策

区域差距与货币、金融政策

孙天琦

(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陕西 西安,710004

 

统一的货币和金融政策如何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本部分按照符合市场规律、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的原则,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操作工具、传导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货币政策必须坚持统一性的大前提,不可轻言区域化,指出最终目标本身包含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关注,中介目标只有从区域信贷规模、信贷结构的变化中掌握区域经济景气循环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在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方面功能强大的工具很难体现区域差别,如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等;仅仅部分纯数量分配型的工具(如支农再贷款)、非市场型的价格工具(如支农再贷款利率)、定性的工具(如信贷指导意见)可以有选择地结合区域实际探索区域差别。在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其他金融政策方面,比如机构准入、业务准入、政策金融以及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工具创新等方面也可以研究区域差别的可行性。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宏观调控政策面临的一个问题,财政政策通过国债资金、转移支付等多种方式体现了对区域差异的关注,货币金融政策也有很多举措,央行行长近来也指出要研究支持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的金融政策。同时很多理论研究也一直关注这个问题,认为东西部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央行高度统一、具有相对独立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呈现政策目标与实际效果非一致性,降低了货币政策有效性,应该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有针对性地加大对西部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支持力度。前几年央行大区分行成立、西部大开发提出后,很多方面都有对这个问题的讨论,2003年央行的监管职能分出后,也有更多的声音呼吁赋予央行分支机构部分货币政策权限。

 

一、简要的研究综述

关于全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统一的货币政策之间的矛盾很多研究都有涉及,对于矛盾的解决,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统一的货币政策应该区域化,第二种观点认为问题不在货币政策,关键是要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提高投资收益率。

第一种观点:货币政策区域化

这种观点认为,目前我国货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全国一刀切式的统一的货币政策难以满足一些地区的实际情况。因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有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各地经济结构和发达程度不同、供需状况不同、消费能力和需求特点不同、信贷投资环境不同、防范处置风险能力不同、微观经济主体偏好不同,还有地域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降低了统一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归纳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一的准备金制度。自1984年建立该项制度、确立了其货币政策工具地位以来,全国实行的是统一(指区域间)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包括1985年建立,1998年与存款准备金合并的备付金制度),同时,根据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的上调或者下调也都是全国统一进行。张志军(1999)指出,随着我国东西部经济转轨不同步性状况的加剧,统一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1)西部发展水平滞后,存款增长能力低下,在东部金融机构承受能力范围内的准备金率可能就会使西部原本就不足的资金供给更加匮乏,货币创造能力更加低下。(2)西部地区在经济结构方面也存在较大问题,支柱产业一元化甚至支柱产业缺失的现象十分严重,货币资金利用效率不足,而统一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更加抑制了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3)西部地区的货币乘数长期低于东部及全国平均水平,资金供给一直紧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统一的存款准备金造成的,因为西部地区本来在货币信用水平上远远低于东部,支付结算工具和技术运用不足[1]

2、统一的再贷款制度。现行支农再贷款、紧急再贷款、扶持发展性再贷款、头寸再贷款等各种再贷款,虽然有的已经体现区域差别,但是在限额、利率、期限、条件、权限等方面,很多文献还认为向欠发达地区倾斜不够。

3、统一的再贴现制度。王煜(2000指出我国再贴现业务是“集中管理、统一调度、不层层切块”,优先支持商业汇票使用广泛、贴现业务量较大的地区和银行;优先支持跨省、跨地区间进行贴现与再贴现业务;优先支持符合国家行业、产业政策,信用好的承兑、贴现业务;优先支持承兑、贴现及再贴现行为规范、管理制度健全的地区和银行。认为这一规定对西部不利,因为相对东部来说,西部在商品交易秩序、商业信用等方面相对较差,同时票据市场发展缓慢,在统一的再贴现率、再贴现规模管理下,贴现、再贴现业务的发展极为滞后。

4、统一的信贷政策。张望(2003)指出央行各大分行制定区域性信贷政策的自主权十分有限,长期来沿用习惯的上管一级的管理模式,分行一般不敢突破总行的各项制度细则,大多转发总行的文件,对总行未规定禁止也没有规定可以实施的有关业务,各地也不突破。各商业银行总行一般也是转发总行的有关规定,各地区的一级分行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5、统一的机构准入和业务准入制度。1995年颁布、2003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对金融机构的必备条件、进入的资本金门槛及业务范围等方面都做了统一的规定,“设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十亿元人民币,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一亿元人民币,设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五千万元人民币”。对于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的资本金,也是全国统一标准。张志军(1999)指出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资本金的统一要求也欠合理。因为东西部的经济金融实力存在巨大的差距,对相同的资本金的承受能力也是大不相同的,客观上就导致中西部地区法人类金融机构绝对量远比东部省市少,金融系统动员资金的能力低,对区域经济的支持力度无法达到应有的水平。

6、统一的利率政策。张志军(1999认为,如果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那么,由于东部地区对资金需求相对较多,市场利率水平就应较高;反之,中西部地区利率水平就应较低。分析得出,中央银行对不同地区实施同一种利率,实际就是对发达的东部地区投资行为的一种变相补贴,或者说是对中西部不发达地区投资行为的一种变相征税。指出统一的利率管制在事实上已形成了实际利率和官方利率并存的双轨利率格局,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实际利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而西部仍严格执行统一的官方利率,导致实际利率长期接近为零甚至为负,这一方面导致西部银行惜贷和西部资金外逃,另一个方面还加剧了西部地区资金紧张的状况,并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保护落后、抑制先进的负面效应。也有人曾经在西部大开发初始之时提出可以用非市场化手段去控制资金流动,例如让央行西部大区行在商业银行异地拆借、跨区域贷款审批等方面做出规定,硬性限制资金外流。

同时有研究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所设定的诸多标准(例如,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高度流动性,经济的高开放度,金融市场的高度一体化,工资价格的灵活性等等。《马斯特利赫特条约》规定加入欧盟统一货币必须满足诸如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物价增长、国际收支等方面指标尽可能趋同,以保证欧盟统一货币政策的实施)分析得出,中国大陆地区尚不具备最优货币区的条件。

央行一些分支机构(主要是欠发达地区)也反映目前统一的货币政策使得他们工作缺乏手段,监管职能分离出去后,基本就剩下金融服务职能,货币政策方面几乎没有主动作为的空间,已经在影响央行分支机构在辖区的地位和权威性。

对于如何改进货币政策,更好地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现有文献提出了很多对策建议:(1货币政策战略目标方面,针对我国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建议在大方向基本统一的全国货币政策目标下,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设定相应的货币政策目标侧重点。提出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可以以控制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稳步发展为主。而经济不够发达的中西部则可以促进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加快发展为主。(2)在调控方式上,东部以间接调控为主,中西部则可采取间接调控和直接调控相结合的模式。(3)在货币政策工具方面,提出加强对准备金制度、利率体系、再贷款和再贴现政策的改革,使货币政策工具体现出地区化和差异化比如有人建议人民银行赋予9个大区分行更大的自主权,允许中西部大区分行掌握更大的贷款利率下浮空间,东部大区分行掌握更大的贷款利率上浮空间。(4)优化金融机构的结构和地区设置。(5人行各大区分行应具有较多的制定区域性信贷政策自主权,在人总行总体的指导性调控政策基础上,按照区域经济的特点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信贷政策。徐联初(2003)指出,央行“分支行要在总行实施统一货币信贷政策的前提下,对制定符合辖区经济发展实际的区域性货币信贷政策作一些必要探索和尝试,促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人民银行万州中心支行课题组(2004)指出要“把国家货币信贷政策与本地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考虑按不同经济区域制定实施区域货币信贷政策”。

第二种观点: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提高投资收益率

魏革军(2001)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地区传导的差异,是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反映;对中西部地区实施差别利率,差别存款准备金是行不通的;货币政策在西部传导效果相对较差,并不是统一货币政策的问题;解决货币政策传导差异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善中西部地区货币政策运行的环境,推进结构性改革,提高西部地区投资收益率。同时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引导资金投向,并以欧盟为例,其解决成员国间货币政策传导的差异,主要是要求成员国致力结构调整,满足趋同条件,而不是货币政策区域化。

货币政策内涵非常丰富,本部分以务实的态度,在坚持统一性的大前提下,按照符合市场规律、符合区域经济实际的原则,从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操作工具、传导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最终目标本身包含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关注,中介目标只有从区域信贷规模、信贷结构的变化中掌握区域经济景气循环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在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方面功能强大的工具很难体现区域差别,如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等;仅仅部分纯数量分配型的工具(如支农再贷款)、非市场型的价格工具(如支农再贷款利率)、定性的工具(如信贷指导意见)可以有选择地结合区域实际探索区域差别。在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其他金融政策方面,比如机构准入、业务准入、政策金融以及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工具创新等方面也可以研究区域差别的可行性。



[1] 刘锡良(2000)也指出,因为超额准备金不是均等地分布在各银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银行规模大小有差别,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统一变动对各家银行的影响也就不一致,往往是对大银行有利而对小银行不利,甚至导致小银行陷入严重的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


作者: 翔羽    时间: 2006-3-20 15:36

全文阅读请下载附件: MgQwDsoW.doc (123.5 KB, 下载次数: 13)


孙天琦 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副教授。






欢迎光临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_2024年软考学习应考交流_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 (http://bbs.tuandui.org.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