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增长研究
张桃丽
[摘 要]本文在制度与经济增长一般理论的基础上,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讨了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寻找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辩证统一关系;然后阐述我国建国后经济增长的基本情况,并对增长情况进行了阶段划分与相关政策分析,通过改革开放的前后对比指出了制度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其中,用计量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农业土地制度变迁和国企改革的贡献;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制度; 经济增长; 制度变迁
一、导言
经济增长就是社会最终产出的持续增长,也就是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持续共同增长。经济的持续增长是人类社会不断繁衍和向前发展的基础,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在新古典分析范式看来,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是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但是新制度经济学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观点,他们通过研究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长史得出资本积累、劳动力、技术进步等因素是经济增长的本身;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变迁,一种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有效产权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国内有不同的解释,但制度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众多学者的共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干预的力量很大,当今的中国处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制度变迁与制度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我国肇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也自然有着独一无二的背景和制约因素。因此,研究中国的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或发展,探寻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是十分有意义的。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从我国实际出发,展现制度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后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具体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文献评述;第三部分,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介绍;第四部分,我国经济的基本情况与对应制度变化;第五部分,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最后,制度改革的相应政策建议和总结。
二、文献评述
在制度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方面,目前有各种各方面的研究。在内容方面,有各个方面的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一些学者以制度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以我国为例阐述了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由此得出一些改革的建议(唐晓云,2002;韩晶,2000;黄晓兴,2002;范方志、李军波2003)等等。
但更多的是对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进行了大量的实证计量分析。有的计算了经济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李京文等,1996),有的通过对制度因素的量化,详细计算制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金玉国,2001;王文博、陈昌兵、徐海燕2002;傅晓霞 、吴利学,2003等)由于制度的含义和因素广泛,制度因素的量化有很大的困难。首先要确定对经济增长有影响的各个方面,然后选取指标代表各方面的影响。选好指标后还要对指标如何赋值有个明确的规定。在这方面众者意见不一。王文博等(2002) 用产权制度变迁、市场化程度、分配格局、对外开放程度等四个因素进行描述。并用非国有化率、市场化指数、市场化收入比重、对外开放度等四个指标来对应以上四个因素并对之进行量化表征。金玉国(2001)用的是非国有化率、市场化程度、 国家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对外开放程度。而人大学者是非国有化率、市场化程度、开放程度和非农化水平。至于指标是如何计算赋值的就更加没有统一的结果。而这些因素指标能否代表制度变迁对经济的影响,可以解释多大部分的经济增长,目前尚无权威定论。此外,国内也有很多单因素分析,如有效需求、FDI、失业、固定投资等分析,以给出单方面政策基础。
在分析方法上,有回归相关分析方法和残差值分析,即计算各年的相关指标值和全要素生产率计量,再统一对指标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分析。
本文着重从中国实际出发,对改革前后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实例证明,制度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文章便于分析分别选取了单一制度因素来分析工业和农业,分析中运用了虚拟变量法和回归分析。
三、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一般关系
(一)制度和制度变迁
1.制度的含义
“制度是人类相互交往得规则。它抑制着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和乖僻的个人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更可预见,并由此促进着劳动分工和财富创造。制度要有效能,总是隐含着某种对违规的惩罚。它既包括人类社会的经济规则,也包括社会规则和政治规则。”[1]
新制度学派代表人诺思(North ,Douglass C)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他从“交易费用”上分析,使人们对制度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
2.制度变迁的含义
制度变迁是指诸要素或结构随时间推移、环境变化而发生的改变,是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在诺思看来,经济增长的原因是有效的所有权体系降低了交易费用,这是靠制度的变迁作保证的。他把古典经济学中成本-收益方法引入,认为当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成本时,才会发生。
3.制度的功能
制度的功能可以总结为:
(1)节约交易成本。
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D.诺思教授认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规范框架,它们确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者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即制度的基本功能在于创造秩序、降低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
(2)规范社会秩序。
制度规则是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规范者,它可以增进社会秩序,因为秩序鼓励着人们的信赖与信任,并减少合作的交易成本。因此在存在社会混乱和无序的地方,社会的相互交往的行为必然会付出高昂的代价,信任和合作也会趋于瓦解,而作为经济福祉主要源泉的劳动分工则变得不可能或更加难以可能。
(3)增强社会协调。增加社会信任与有效协调,制度能增加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有更高的生产效率。
(4)规范市场竞争。
由于市场交易中存在因为获得信息、界定和维护产权以及限制竞争等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可能阻碍包容性市场秩序的出现,但有效的支持市场的制度却可以减少相应的交易成本。因此,一般认为市场制度有以下主要功能:传递市场信息;维护产权契约;规范市场竞争,即在必要时增加或减少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3]
通过以上的制度的定义和功能分析阐述,本文认为制度的最主要的两个功能是:一是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二是为社会提供一个激励的机制,使劳动者积极参与社会劳动,且避免了不规范的个人行为。
[1] [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P035
[2] 转引自[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3]黄景贵.发展经济学研究-制度变革与经济增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P10-15
欢迎光临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_2024年软考学习应考交流_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 (http://bbs.tuandui.org.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